哲学与人生10:儒家的风格(一) 仁 天命与克己

时代背景

中国古代,夏朝四百多年,商朝六百多年,到周朝,前后加起来八百多年。所以,像儒家、道家这样的思想出现是在西周结束之后到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时代跟战国时代。它是在春秋时代末期,所以有资料记载的历史已经过了一千多年。这一千多年的中国的历史,中国的国家的组织之所以能够存在跟发展,就是上述我们所说的两套思想。

儒家、道家让我们知道怎么组织一个群体、一个国家。另外,在《易经》里面,让我们在变化生命里面保持一种不断创新的可能。

那么这样的思想汇聚在一起,可以说在周公的里面体现出来。那么春秋时代末期最大的特色是什么?天子失德,礼坏乐崩,天下大乱,然后出现了虚无主义。

所谓的虚无主义,我把它从两方面来看。第一方面是在价值上出现虚无主义,就是人们发现一个社会上的善仁跟恶人还难区分,或者区分之后也没有用,因为善恶没有报应。就这两点,善恶不分跟善恶没有报应,那么这个结果就是人们就不愿意[扬善弃恶]。每一个人都要问我为什么要[扬善弃恶]。

凡是社会上也分不清楚谁善谁恶,或者说分清楚了也没用,就是缺乏正义。这对社会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危机。这样的社会很容易瓦解。这是第一种虚无主义在价值上。譬如,同学有人考试作弊,我问他为什么作弊,他答案是因为别人都作弊,就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那你自己不知道作弊错了吗?他说,作弊不一定错,作弊被抓到才算错。那很多人都没被抓到,为什么我被抓到?他不认为自己有什么错。那将来怎么办?他改善作弊技术,任何事都可以做,只要不被抓到就没事。这就是在价值上的虚无主义,就是价值的要求由外而来。如果外面没有什么约束的力量,一个人可以做任何他想做的事。那么人类在的价值陷入虚无主义。表面上继续过日子,其实内心里面是一片虚无,因为他不相信任何真实的价值。所以儒家是专门对付这一方面的虚无主义。

道家他要对付另一方面更严重的虚无主义,叫做存在上的虚无主义。所谓存在上的虚无主义就是,人生自古谁无死,人最后都会死,那活着只是痛苦,所以晚死不如早死。因为当时的战争越来越多,很多人都死于战争,当兵打仗的都是年轻人。在这种情况下的话,很少有人活得快乐。在战国时代中期,孟子比孔子晚了170年左右,他讲一句话,

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农业社会收成好的时候,一年到头苦得不得了,一旦收成不好一定有人饿死,老弱辗转于山沟之中,到山上找草皮树根,吃到最后死了就滚在山沟里面。这是孟子对当时生活情况的描述。所以道家的用心更深,他希望让你知道,任何一切包括人的生命,都来自于道。如果来自于道的话呢,代表你有某种价值,所以道给你肯定了,所以你要设法对于现实世界的遭遇看得开一点,对于自己短暂的生命存有一种盼望,就是设法从道来看待一切。所以这是道家要努力的工作,显然比儒家的更为根本,更为困难。

天命

那么如果说价值方面有问题,因为从前的价值观由外而来,那孔子有什么办法?孔子绝不是偶然在中国社会产生大的影响,他是有一套完整的思想。但是呢,他自己说没有人了解我,他的学生子侗就在身边还问他,为什么没有人了解老师呢?那么后来有一个孟子确实了解孔子,你从他思想的发挥可以看得出来。但是这样的孔孟思想成为儒家,从秦始皇之后就被扭曲了。所以中国人都学儒家,但都是在帝王专制底下学儒家,帝王专制跟儒家的思想是有矛盾的。所以你两千多年下来有真的儒家吗?没有。也不是只有我们看到这个问题,历代学者都有人看到,只是你生在那个时代那个社会无能为力。

孔子在他的自我叙述中有一句话是关键的,这句话是体现了孔子思想最伟大的地方, 那就是

五十而知天命”。

在古代,只有天子才能够了解和掌握天命。然而,孔子也明白天命的存在。

古代社会中,只有天子有一种自我的觉醒,他是被天命所命,同时也是百姓的牧者,负责治理百姓。在书信中,甚至到后来的时代,仍然存在一个词,叫作“予一人”,指的就是天子和普通人之间的差距,也就是说,只有天子一个人能够拥有一种自我觉醒的意识。这是古代社会的现实。然而,孔子的思想卓越之处在于他接过了周公的,将这种礼制传承下来,并开启了人的思考。他的一生就围绕着这四个字展开,问题是什么是人,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因此,经过历代学者的研究,到了今天,我们可以对孔子的思想做出更清晰的描述。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表面上打着儒家的招牌,实际上却使用了法家的手段,这是一个客观的事实。然而,如果我们今天要学习儒家,当然是要学习孔孟原本的思想。孔子面对那个陷入虚无的挑战时,采取了四个字的策略:承礼启仁

孔子还说,如果你要做君子,就要敬畏天命。而敬畏天命的前提是要知道天命。因为他接着说,小人不知天命所以不敬畏,而君子就要知道并敬畏。孔子自己知道自己的天命,这对古代来说是一个革命性的思想。他打破了古代将天命保留给天子一个人的观念,让每个人都可以觉悟自己的天命,并将其推广出去。所以孔子的思想在起步的地方最明显的就是自我觉醒。

有两句比喻的话最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三军的统帅可以被抓走,而普通的老百姓的志是无法夺走的。这句话在金庸的小说《天龙八部》中得到了启发,他将武侠高手萧峰冲入敌阵抓走敌方统帅的情节完全体现了这个概念。下一句才是重要的,匹夫不可夺智也。匹夫指的是街上的普通老百姓,他们打定了主意就是志,没有人可以夺走。这个比喻石破天惊,但在《论语》中很少受到关注,可惜了。所以,普通的老百姓打定了主意要怎么做,没有人可以拿走。这就是提醒每个人都可以自己下定决心,走自己的人生之路,这就是自我觉醒。

另外一句比喻是说,如筑一座山,差一筑筐土,还没筑成,如果停下来,那是自己停下来,而如果继续倒土,也是自己继续往前走,都是自己的行动。这样的比喻还不够清楚吗?你的一生要成就什么完全取决于你自己。这在古代是不可思议的一种想法,但孔子勇敢地比喻说出来。他通过这些比喻想要肯定的是仁这个概念,仁义的人,仁这个概念在诗经中也出现过,在其他地方也被使用过,一般来说指的是美好的人格表现。而在孔子这里,他将其用作他思想的核心。

孔子还说,如果你要做善仁,就要知道善与善仁有什么不同。这是需要先分辨清楚的。在《论语》中也出现了善仁的概念,甚至每一个篇章里都有善仁的描述。那么孔子为什么还要特别提到善仁呢?他所要表达的是善仁和普通的善事有两点区别。首先,善仁是自觉地按照社会风气和他人的要求努力去行善的人,但他们并不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很多人从小受到老师和父母的鼓励,努力成为好学生,但这些鼓励都是来自外界的刺激,他们从来没有真正理解为什么要行善。

第二点是,善仁很少为了行善而牺牲生命,他们可以行善,但是如果要他们牺牲太多,甚至是生命,那就超出了他们的底线。然而,孔子所谓的"忍者"与善仁完全不同。忍者首先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行善,因为真诚的力量是内在发出的,他们不再是为了应付别人的要求而行善,而是出于内心的自愿。正如《论语》中所说,孔子认为古代的学者是畏惧自己的,他们学习是为了改善自己的生命;而当时的学者则是为了别人的赞赏而行善,或是为了谋生。

孔子还说,君子求乎己,小人求乎仁,君子所要求的是自己,小人所要求的是别人。这些话告诉我们,人的生命首先要有自我觉醒,要知道自己的生命是一个独立的主体,是一个有价值的存在。如果没有确立这个观念,人生就只是平淡度日,碰运气,看机缘。然而,这些话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呢?就是接下来的一句话,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这句话意味着成为善仁的机会并不遥远,只要我们愿意,贤人的机会就会立刻来临。问题在于,我们是否愿意去做。这取决于我们自己。我们要思考要做什么,我们是否愿意追求善仁的道路。这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人没有生下来本善的。多少人从小背着三字经,就以为儒家讲人性本善。很可惜,这是被误导了。先入为主,不能怪我们,但是如果你今天自己念论语,还不能觉悟,人本身绝非本善。人有选择的能力。所以孔子有很多学生,其中最好的是颜渊。好学的唯一就是颜渊。他说:“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颜渊的心,三月代表很长一个季节,很长的时间都不会背离仁义的人。别的同学日月自焉而已,有了几天,有了几个月,就忘记了该怎么做人处事了。所以人的心是浮动的,连孔子自己讲自己,也只能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代表孔子69岁以前,从心所欲偶尔会逾矩。我们这些贫寒人,只要从心所欲,必然逾矩。所以人的心不可靠,孔子早就说过了。孟子里面还引用一句孔子的话,孔子说:“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与?”。人的心出去进来,没有一定的时候,没有人知道方向,你抓住他就在,你放开他就不见了。这个心如果作为人的本体,怎么可能是本善的呢?它不是一种本质的东西,而是一种什么,需要你抓住他,或者你放开,他可以出去可以回来。心是动态的

所以学儒家一定要知道这一点,人的心是动态的,代表他可以学习,可以思考,可以选择,可以行动,可以负责。这才是人的生命的真相。孔子的伟大就在于把这个心提出来让你知道,你要不要走上人生的正路。仁这个字可以一般的翻译成人生的正路。

在《论语》里面有一些词很接近,一个是仁,一个是道。两方面接近。第一方面,孔子说:“志于仁,立志行仁。”又说:“志于道,立志行道。”他说人,我们可以为他杀生成仁;道,我们可以为他朝闻道,夕死可矣,代表什么?为仁,为道,都要立志追求,并且为他们都可以牺牲生命。那么仁跟道有什么差别?为什么用两个词来说?因为道是人类属于人类的正路,仁是个人的正路。这两个有时候可以合一,通常不会合一,因为人类的正路叫做道。每一个人都要设法学道,要求道,要谋道,那是人类的正路。而这样人类的正路,一般来说把它体现在社会上的礼仪跟法律里面,大家都要照这个规矩来走人生的路。但是人与人各自不同,所以孔子的学生请教他什么是仁,他每一次回答都不一样,同一个学生叁次问仁,叫做凡迟,孔子叁次给他答案都不一样。为什么?因为那是你个人在现在的处境要怎么走的一条正路。

克己复礼

《论语》里面还有句核心的话,颜渊问仁,各位想想看,最好的学生问孔子的核心概念,孔子的回答一定是毕生学师的心得,一定是一句关键的话。但是偏偏这句关键的话两千多年以来都被误解。在《论语》颜渊篇第十二,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么简单的一句回答被讲成很奇怪的回答。譬如说,把克己说成克制或约束自己的欲望,把复礼说成去实践礼的要求。孔子是因材施教的人,他如果针对颜渊这个学生说,你要克制欲望,去实践你的规范,这个在《论语》里面没有任何一点根据,因为颜渊是孔子学生里面最最没有欲望的,孔子还称赞他。

颜渊的生活已经一片苦楚了,什么都没有了。他有什么欲望?连庄子都知道颜渊过得非常艰难。庄子专门讲编造的故事,有一次颜渊在庄子笔下,变成了一个非常想去帮助别人、想去卫国帮忙的人。孔子说卫国很危险,不要去。颜渊想了各种理由,都被孔子否定。颜渊说:“老师,那你看我该怎么办呢?”孔子说:“你要守斋。”颜渊说:“什么?我家里很穷,已经三个月没有吃肉,没有喝酒了。”孔子说:“不是守这个斋,是要守新斋。”这个庄子露出了马脚,原来是道家。但至少连庄子也知道,颜渊非常贫穷。所以孔子对颜渊说,你的人生之路是要克己,克制欲望。这个我绝不接受,接受的话对颜渊是非常大的侮辱。然后,复礼是要实践你的规范,代表颜渊很少实践你的规范。这两个话说出来都会令人感到困惑。但是两千多年来中国的读书人就是这样讲,这种欺骗太深。

在孟子的笔下,颜渊与谁并列,你知道吗?

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

后稷,周朝的祖先,孟子把颜回与他们两位并列,说他们在交换环境时所做的事情是一样的。这样高的评价,等于是圣王的评价。在《论语》里面居然被孔子说成“你要克制欲望,并且你说克己复礼为仁”。显然是不可能的。你要走上人生的这条路,是要靠自己,难道要靠别人吗?所以读书一定要有头脑,不然的话不但白念,还会把各种复杂的问题搞得颠倒了。

孔子说的克己是指: 能够自己做主。去实践礼的规范,就是人生的正路。用现在的话来说,人生只有一条路,化被动为主动。

前面讲了半天自我的觉醒,应该很容易了解。我们从小就是被父母、被老师、被长辈要求去做好事。有一天我开始觉悟到,由内而发,化被动为主动开始。我自己愿意做好事,因为我了解的道理,我就去做我该做的事,不要别人管我。这要做人格完全建立起来,整个儒家的思想就在这句话——化被动为主动。所以孔子把他的心得告诉颜渊,翻成白话就是,我现在白话整个说一遍:

颜渊,请教人生的正路。孔子说能够自己做主,去实践礼的规范,就是人生的正路。任何时候你只要能够自己做主,去实践礼的规范,天下人都会肯定你走在人生的正路上。走上人生的正路是要靠自己的,难道要靠别人吗?这句完全清楚了,所有其他的解释我全部看过几十遍几百遍,只有这个解释是正解。别人要挑战,欢迎!天下人挑战,我们照样把话说清楚。

孔子说什么?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完全符合孔子教育的方法,先叫你不要做没有水准的事,接着让你做更高明的事。非礼勿视、勿听、勿言、勿动,都是不要做违背礼的事,接着就要主动地去做合乎礼的事。这完全配合,就是对这一章的解释。如果你不能解释清楚颜渊问人这一章,不必看儒家的书了,完全白看了。把那种化被动为主动的思想都无法掌握。

很多人问,克己两个字可以把己当作主词吗?为什么不说己克呢?古代的句法用己放第二个字,当主词的多的是。就在《论语》里面,我就举材料给你看。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孔子说无为而治,大家都以为无为而治是老子的说法,错了。就在《论语》里面,慰论公编第十九,无为而治者就是顺吧,他做什么事呢?公己,自己态度公敬认真,面向南方就够了。前面讲唯正与德,譬如北辰,继续说要众星共知一样的道理,唯正与德,公己正难免,完全配合。

子贡请教老师,什么叫做是读书人?孔子怎么回答?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上矣。” 行己,己有派第二个。孔子称赞职业,说他有四点符合君子的水平,第一个就是:“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第一句就是行己也恭,行己有耻,跟克己不是一样的句法吗?

有什么问题?那不念书的人只看到克己,就知道说他要说自己为主,自己能够自己做主。

为什么不说己克呢?那就是不念书的人,克在古代更多的是说能够讲。我就举两句大家很熟悉的:大学里面大量也用上书里面的话。克明德什么意思?能够展现光明的品德克明俊德指彰显自己崇高的品德。所以这就是孔子的内心最深的愿望,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够自己做主,然后才发现什么。那自己做主的做法,当然代表怎么样?真诚啊!面对自己真诚啊。但是《论语》这本书里面,没有用真诚来作为诚这个字的解释的。诚这个字还只是假设语句,诚不予负,义止以义。到孟子里面才用诚这个字,但是《论语》里面用两个字代替诚,第一叫做中,进己之谓中。他说爱之能恶老乎?中焉能恶惠乎?我对年轻人爱护他,能够不让他操劳吗?爱护你就是要让你做劳动,让你好好地去做该做的事。现在如果纵容你,保护你就是害了你。中焉能恶惠乎?我对你真诚就是中。我能够不好好地教导你吗?所以孔子里面的中,进己之谓中就是真诚。另一个字是直,人之生也直。中跟直两个字,合起来就是真诚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