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人生05:苏格拉底(三) 乔布斯:我愿意用一生的成就与财富换取跟苏格拉底共处一个下午

四大圣哲苏格拉底、佛陀、孔子、耶稣

这个有人跟我说,要去订这个除夕的吃饭,想去一家比较好的自助餐店。说很抱歉,你要订除夕的晚上吃饭是吧?后补第49号。对穷人来说,除夕想都不敢想,能不能过明天都不知道。谁说台湾什么民不聊生,我都难以想像。台湾是那个钱多到难以想像的,一到百货公司大拍卖,不是拍卖,大减价,大sale,周年庆。你看看多少人,你挤得进去吗?

我们从来只是外面看一看就好了,挤不进去了。很多人就把台湾讲成好像现在陷入一种绝境式的。当然人应该有居安思危这种心态了。但很多人说退休是吧,要存多少钱才够,你看到那个数目就觉得现在就活不下去了。

问题是你过什么生活呢?是不是过生活可以从颜渊的一箪一瓢饮在陋巷,你这个每天不知道吃到多少东西,根本很难理解到底什么是一个人要过幸福的生活,所应该具备的物质条件。

所有哲学家都告诉你,人不能没有物质条件,那这物质条件本身永远不是目的。你只要够吃够穿,重要的是然后你要做什么。

现在科技发达,台湾很多行业都缺工。看到电视里面介绍,大家都不愿意去工作了,因为太辛苦了。有时候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去想,因为我这一辈子实在没有资格评论别人,因为我只是教过书,我不能知道别的行业的苦乐,对不对?

我怎么能说工作很好,是自我实现。 那你做过女工没有,在工厂里面每天就把这条线接这条线,一定要接几百次、几千次,你接接看,要接十年、二十年,你接接看。那我们这种教书真的是不一样,别人看到我就说教书好像很愉快,上了台之后怎么讲,胡说八道,这个事也没人管。但是我们是真的那么容易吗,也不见得。

念书念了多少年了?念到最后都不知道人生还有什么乐趣了,因为念书太苦了,真的。根据我这个教书四十年的心得,念书是违反人性的。你一说放假大家都开心得不得了,那为什么要念书呢?所以念书变成一个手段吗?工具吗?念书毕业之后将来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吗?生活吗?所以念书本身就变成一个问题了。

所以你就要分析要念什么书。现在所有的出版行业,一方面很多人看电子书,一方面出纸本书的都苦不堪言,苦不堪言,利润极低极低。一本书我们是几十年的心血,几百块钱,一顿自助餐都不够。你请朋友们吃自助餐的时候灰金如土,叫你买一本书台币300 500,那真是愁眉深锁,这个好像这个很大的压力似的。

有时候我跟别人谈买书的事都觉得好像我在犯什么罪过之类的。所以苏格拉底怎么会讨好?当时雅典人也差不多,谁不喜欢就过每天这样的时候?我站著不如坐著,坐著不如躺著,所以这就是人的惰性。那你如果说要跟别人说你要改善一下,那你要讲个理由。

所以我在《四大圣哲》这本书续写一段话,出版社很聪明,就把它附在后面。乔布斯说,你看现在我说谁说都没用,要乔布斯说才有用。为什么?因为他苹果电脑的创办人。乔布斯说

我愿意用一生的成就与财富换取跟苏格拉底共处一个下午

你能想像吗?乔布斯这样说,毕竟不一样,果然是哈佛大学,虽然没毕业,你台大拿五个学位也比不上这句话。你讲出这句话吗?我愿意用一生的成就跟财富换取跟庄子共处一个下午,你根本不知道庄子是谁,不知道他做什么事。

有时候我在大陆上课上得很开心,明天一早又要出门了,在大陆要听我的课,他们教的费用很高,以至于只有很少的中产阶级以上才能听课,很贵的。它只好有筛检作用。台湾上课在外面上课收的学费,人家的十分之一不到,但是每一个人还是觉得很有压力,这个不知道该怎么去说,所以有时候我们去同样在教书会觉得说,他受到的重视的程度是天壤之别,那到底问题出在什么地方,我们也不知道。

你没有理由说要求别人一定要赞成什么事,要去看什么书。不可能的。在自由社会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但是问题是,为什么这么少的人去注意到这些问题呢?所以大家都希望能够有一些简单的手册,你告诉我什么秘密,然后我就可以立刻改变我自己的生活。连一本简单的如何按摩小腿的书都可以大畅销,因为每一个人都可以在家里自己按摩小腿,这种是身体方面。你能再活多久呢?而心灵方面的东西逼着你去思考,去想一想,到底怎么样的生命才是我们值得去活的。这样的东西,大家都觉得好像没办法产生这么大的兴趣,为什么?因为它并不是拿来可以用的,它需要你懂了之后去实践,实践了之后去体会。

耶鲁大学有位校长,在一次开学典礼上,只讲了三句话。他说你们到耶鲁大学来,就做三件事:学习(to learn)、理解(to understand)和品味(to enjoy)。学习、理解、品味,大学就完成了。你原来不知道,现在要知道一点重要的东西要理解。学而不思则惘,学习而不思考没用的。最后要品味,就是孔子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在其中。觉得自己生命形态改变了,能够自得其乐吗?

那这种快乐没办法跟别人直接说清楚。有时候为什么讲真的朋友难得,有朋自远方来不予乐乎,这个朋是志同道合的朋友,那么这就是这个。我们看到苏格拉底的时候,应该有的心情。

瓦尔登湖

美国一位文学家,他是哈佛大学哲学系毕业的,叫做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他大学毕业之后就思考一个问题:

 人能不能什么都没有而活得下去。

于是他跑到瓦尔登湖畔,那个湖畔有很多老房子,废弃的房子。他就找一间修一修就在里面住下来,因为他想,我什么都没有,能不能活得下去呢?旁边是瓦尔登湖,他没事钓钓鱼,过日子接近大自然。后来出了一本书,成为美国的重要著作,就是《湖滨散记》,也就是瓦尔登湖。

他有时候到农庄里面,附近有农村,去买一些像铁锤这种家具,你不能自己做了。农人们都知道来了一个大学毕业生,那个年代大学毕业生是稀有动物,大家都很好奇,说你一个人住在湖边不觉得寂寞吗?他怎么写?他说整个地球在宇宙里面只是个黑点,你怎么会觉得寂寞呢?一个黑点上两个东西能距离多远呢?你不觉得很拥挤吗?挤得不得了。你互相取暖吗?所以这个是梭罗就在旁边写这些文章。

他有一段写到公鸡,我印象特别深,他说每天早上一只公鸡大声的喊叫,好像是经由他的努力,太阳才从东边升起一样,那种尊严像帝王一般。看到没有,一只公鸡,你知道吗,让人欣赏。所有的自然的一切都可以回到它们本来的状态,你不再存有功利的思想,才能发现自然界其实跟人类可以和平共存,并且存得很愉快。

他只在湖边住了两天两个月,他又说,我要试试看,能不能再回到正常的人间。学哲学系最大的毛病就在这里,做任何事都要找个理由,你想隐居就隐居嘛,干嘛说我要去试试看,人能不能够什么都没有而活下去。然后要走的时候,我要试试看,能不能再回到社会。你这个,这是标准的念哲学的。那最后当然没有问题了,成为著名作家了,成为美国的经典。这说明什么?他就是受过哲学训练,学过苏格拉底,知道说要经过反省一下,我要过什么样的生活。你可以跟别人做一样的事,说一样的话,但你应该给自己特别的理由,就是我跟别人都一样,[但是可能不一样的是]我自己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

很多人跟我一样,每星期都要跑大陆到处在讲。讲得真是舌交唇蔽,讲得真是天昏地暗。但是呢,我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在中国2000多年的历史上,念书人今天这个情况是绝无仅有。你可以自由地去讲你的思想,这一点我非常肯定。我在大陆上讲学讲了9年,没有任何一个人跟我说,这个你最好不要讲,那个你最好不要讲,我们要做思想检查。没有。

所以我对于这个中国的前途,我是正向看待。我们在大陆上讲所有,都讲学术,讲思想,讲我相信的真理,绝不讲一句客套话,是一个学者的本色就是如此。而别人也可以让我自由发挥,尤其是对学者的尊重,让人难以拒绝。这个尊重你很难想像,在台湾几十年从来就觉得,这社会不公平,对于这个一个人付出的代价,跟他应该有的尊重跟回馈完全不成比例。其实去大陆之后才发现很好,他没有什么齐头的平等,立足点平等,后面你各自发财,他是共产社会比经济社会还要什么商业社会,叫资本主义社会,完全是看你有什么本事就给你什么待遇,这是一个正常的现象。

但是问题是对我们来说目的不在这里,目的在于让我的思想可以自由发挥,去加以介绍。所以苏格拉底一定羡慕我们今天的情况,他不至于在今天受审判,因为他只是问别人说,你觉得这是真的吗,你应该过这样的日子吗,他只是问这个问题,他没有任何行动,他也没有任何去批判别的东西。我接受城邦的信仰,这个城邦的法律,我接受,你们按照程序正义,合法的投票判我死刑,我接受。别人叫我逃狱,我不逃狱,不抱怨。

所以有一张画面是永恒的经典的画面,一个老人家坐在一个平台上,上衣退到腰间,时间到了,狱卒给他毒酒,他喝下去,他说:

 “你有经验,等一下我的反应你看是不是正常的。脚开始麻的正常吗?”
 ”对“
 “脚先开始麻,麻到大腿了”
 “正常。”
 “心脏有点麻了”
 “对,很正常。”

他知道要走了,就跟他一个朋友Kryto说,Kryto不要忘记,我还欠阿斯克一只鸡

耶鲁大学念书

我现在如果考你们,阿斯克叫什么名字?有谁知道?上次发给你一张表,白发了,发了跟没发一样。反正拿回来就收藏在一起,考试再拿来看一看,这个是我教书痛苦的地方。

阿斯克勒皮俄斯(Asclepius):天医,阿波罗与克吕墨涅的儿子;为宙斯所杀。

我在美国念书的时候,别人后来称我是模范生,为什么?美国老师上课,第一周跟我们一样,发大纲,英文叫做Citibus,里面列出每一节课的主题,大纲还有什么参考资料。我到美国念书敢松懈吗?有任何老师指定的书或杂志,有一行没有看我都不敢上课。所以我在美国念书,每天12小时以上。为什么?你没有12小时念不完,念完才敢去教室。

所以老师上课讲任何东西,我都已经先看过了,他临场发挥什么东西,我就很容易吸收。我在美国是这样念书的,到最后运气很好,终于碰到机会了,发生了奇迹。什么叫奇迹?当你准备好的时候,所出现的机会就是奇迹。不要希望天忽然开了,一只鸽子飞下来。不要希望那个,你做你该做的事。

有一次有个老师上课,是博士班讨论课,15个同学,已经上了三个星期了,我一句话都没讲,是不能也非不为也,因为同学不给你机会,每一个人都要表现给老师看,那英文是他们的母语,怎么说都顺。我们要讲英文一定要想一想,是不是这个意思。讲了这一句要想下一句。到第四周上课的时候,终于发生奇迹了。老师一上课进来就说,有一本书叫什么名字?这本书我还记得,Aaronesti所写的<<解释的原则>>。这本书是24季初期出版的书,小小一本,整个图馆里面只有一本,被我借走了。为什么被我借走?本来这不应该发生,耶鲁大学很好的制度,教授所列的参考书全部收集,还放在特长室,只能在里面看不能带走。毕竟同学们看,一个人只能看两小时,你看两小时就换别人看。但这本书漏掉了,为什么漏掉?上次还的时候放错位置,我们以前找书,都要到书库里面去按照编号找,他放错三格。同学们一看没有,就跟老师抱怨,你开这个书没有啊。我不能够抱怨,我再找三格被我找到,所以合法借了念了两个星期。所以老师上课问这本书谁看过,只有我举手。他连上课没讲过话,怎么可能看过这个书?我说我真的看过,他给你10分钟,把这本书内容介绍一遍。我的机会来了,同学们英文比我好多了,但他们连书皮都没见过,只好听我讲了。我把内容介绍一遍,老师只说一句话,我教书十几年,没有见过这么用功的学生

你就被界定为好学生的范畴。这个好学生,这老师替你宣传,所以系里每个教授见到我都非常友善。身为老师没有第二句话,就是喜欢好学生。好学生没有第二个标准,就是用功的学生。所以我在耶鲁大学念书,就从这次开始整个翻转。从此反败为胜。前面怎么苦都不说了,但是我还是很用功。在耶鲁大学四年,要选十二门课,还考法文、德文都要考过。我后来写博士论文,要写中国的题材,就要再考日文。全部考过不到四年。论文这个将近二十万字,过关斩将十二门课全部通过,十门课拿到honors,等于是最高分了。这就是我们在国外念书。毕业的时候所长给我写封信,你是我们的模范生。我在台大当讲师,出国念书,直接写给院长。他跟我说你可以留个copy。我现在正在整理资料,顺便拿来让我翻到,再给你们看。

人活在世界上,你不可能重复以前的时代,你只能问自己在这个时代,这当然是一个平凡的、琐碎的时代,也是狄更斯所说的,这是最坏的,也是最好的时代。其实重要的都不是这个,重要的是这是你我活着的时代。你羡慕别人没用的,很多人到现在还喜欢羡慕谁呢?羡慕秦汉、汉武帝,羡慕唐太宗,那是脑袋空的人才会羡慕。我为什么要羡慕?我就活着我这一生呢。我有一个学长念哈佛大学,学历史的。有一次我的老师,我在美国的老师,有一个老师,余英时先生,也在哈佛教过。哈佛大学有个特色,校园有一个角落,全部埋葬着这个学校最好的教授。死了就埋在学校,不像台大只有一个傅思年,各位知道傅思年那个,一进门那个中间还有傅宗。傅思年先生是不是埋在那里,我并不知道。像胡适之埋在中央研究院,那是因为你当院长、当校长,你有那个身份。

哈佛大学

那个其实都是一个考虑,一个大学真正要考虑的是哈佛大学这种,把那种能够一说名字就代表哈佛大学的教授,死了之后埋在校园,不是随便一个教授都可以埋的。

哈佛大学有个学长就跟着余老师在墓园散步说,真羡慕这些人。余先生说,胡说,有什么好羡慕的,我们活着应该自己努力嘛,你干嘛羡慕已经死掉的人呢。他意思是说他羡慕这些人,将来他希望也能够有贡献,跟这些人埋在一起。说实在的,跟这些人埋在一起,死后有没有灵魂,那才比较重要,对不对?那这种好的传统,我们是难以想像的。

哈佛大学为什么是哈佛大学?他们的校长有一个基本的原则,他们在全世界遇到每一个学科的最好的学者只问一个问题:

 他为什么不在哈佛?Why is he or she not at Harvard?

接着就四个字:重金礼聘。教授也是要生活的,你重金礼聘他觉得又是哈佛,又重金礼聘,我为什么不去?你就有个理由,所以他把全世界第一流教授全部聚在一起,自然就成了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都是这样做的,台湾没有。到时候退休,不管你是谁,你以为你好吗?谁认为你好?谁承认你好?这就是台大,台湾的大学都是如此。他其他的没办法考虑,因为你一考虑说这个人不错,那别人人多势众,这个是捧党勾结,人缘特好,统统上来了,又变成没有标准了。

所以这就是苦,苦在这里,我们根本没有什么所谓客观的学术标准。大家都记得梅贻琦讲的话: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什么时候珍惜过什么大师?只知道从外面去挖诺贝尔奖得主,那你为什么不自己设法去培养几个呢?有大师只有得诺贝尔奖的吗?这种科学方面的吗?完全没有判断能力。所以这是没办法去商量的,我也从来不去争取这样一种认同,因为你说你是,别人认为你不是,那怎么办?谁决定?所以为什么我这几年在大陆,可以上课感到从内心深处就觉得很快乐,觉得人生终于还有地方可以还我一个公道。

梅贻琦针对当时教育部所提倡的“只重专才,不重通才;重实科不重文理”的教育方针指出,大学应该着眼于对学生“人格”的全面培养,至少应该有知、情、志三个方面。梅贻琦认为,教师不单要能“以己之专长之特科知识为明晰讲授”,而且要为学生的“自谋修养、意志锻炼和情绪裁节”树立楷模。其中的一段话至今多为人们所征引:“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反观今日师生关系,直一奏技者与看客之关系耳,去从游之义不綦远哉!此则于大学之道,体认尚有未尽实践尚有不力之第二端也。”此即为著名的“从游论”。

你要知道,一个人被需要才觉得自己重要,当你不被别人需要的时候,大家觉得说可有可无的时候,你觉得自己好像没有什么这个理由在一个地方待下去,这是人类普遍的心理。但是难道没有客观的学术标准吗?当然有啊,只是你没有办法去掌握,另外承认权威,要不然权威被误用,误用到一些不适当的人身上,所以这个问题谈起来就复杂了。

理形

所以苏格拉底当时的情况,我们虽然没有受他这样的一种委屈,被诬告判死刑,但是对于很多热爱真理的人,一生追求一个目标的人来说,他们心态很可能都类似苏格拉底。所以你了解苏格拉底的话,可以得到很深的一种鼓励,认为说这样的人他这个是有这样的遭遇,所以我们有什么遭遇,这个就小儿科了,就没什么好计较了。

所以苏格拉底他的这个重要的生命大事他影响了谁呢?柏拉图。柏拉图的思想为什么重要?他把人类的知识分两个层次。凡是感官所得的知识都不可靠,透过感觉的都是充满变化的,靠不住的。所以柏拉图说,真正的知识必须用理性去掌握

用理性掌握到形式叫理形论,这个形所指的其实就是我们一般所谓的形式。我们说,这个形一般就是FORM。你怎么知道这个是桌子?因为你知道桌子的形式是什么。所以任何一样东西,你一看就说这是桌子,那也是桌子。但是天下没有两张桌子是一样的,或至少没有两张桌子是完全一样的材质。你说这都是钢做的,钢的空间也不一样,同一块钢,他做两个桌子,还是不一样的;但是形式可以一样。

就好像我们说每一个人都是人,你如果不了解什么是人的话,你怎么判断他是一个人呢?但是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所以它的多样性来自于它的材料,它的普遍性来自于它的形式。所以这样一来就把人的认识能够区分开来。那你要真的学的是什么?你真的想认识的是一样东西的形式,永远不改变的部分。

所以各位就可以了解,什么是柏拉图式的恋爱。你不可能爱一个人的身体,身体常常在变化中。你必须爱一个人之所以为一个人的形式,就是爱一个人的灵魂。所以柏拉图式的恋爱不可能引起任何激情的,永远保持距离,手都不愿意碰的,「肌肤接触是感官」。

所以柏拉图有很多观念,就从这边延伸出来。但是我们平常这种比喻,柏拉图真正重视的形式是那种伦理学上的形式,价值学上的形式。重要的并不是这是桌子吗,那是椅子吗?重要的是什么是勇敢,什么是虔诚,什么是谦虚,什么是爱,什么是美,什么是善这些。这个才重要,因为你了解了这些,你才能判断哪一个人是善人,是美的,是虔诚的,是谦虚的,是勇敢的。你才能判断,人才知道自己该往哪里发展。这个所以在柏拉图来说,真正重要的理形是价值上的理形

其次是数学上的理形。因为数学是讲抽象的学问,所以柏拉图在40岁的时候回到雅典盖了一座学院,今天所谓的学院就叫做Academy,就来自于柏拉图。Academy它的原来的字是Academos,是一个英雄的名字。在雅典附近有一座山叫做阿卡德木斯,那阿卡德木斯是一个希腊的英雄,那座山纪念他的。柏拉图在那座山上盖了一个学校,所以后来学院就叫做Academy。学校的门口挂一个牌子

不懂几何学请不要进来。

几何学是抽象的学问,你如果没有抽象的训练,你不可能懂哲学,因为哲学是比几何学更抽象的。各位刚刚听过了,我们现在讲抽象有三种。这一段是今天讲最难的一段,你能不能懂呢?你懂多少算多少。抽象,抽象有三种。

  1. 第一种是物理抽象。什么叫物理抽象?我一句话讲你就懂了,我说天下没有两张桌子是一样的,但是他们都称为桌子,你就知道什么叫物理抽象了。把桌子的物理特性,长宽高颜色这些物理特性都去掉;我说这是一只苹果,那也是一只苹果,小孩子都可以做物理抽象,人类的理性的本能首先做的就是物理抽象,要不然小孩子就麻烦了。他在图画书上看一只狮子,跟一只猫一样大,他到动物园看到狮子,他绝不会说这是猫,他看到狮子的形状,动物园一看,这是狮子,这说明什么?物理抽象,没有两只狮子是一样的,所以当你说这也是一只狮子,你就经过物理抽象了,把这只狮子跟那只狮子个别的特色去掉,只看它是不是狮子,这是最容易的。每一个人在讲话的时候都使用物理抽象。

  2. 第二步比较难的是数学抽象,什么叫数学抽象?你见过1+1=2吗?你没有见过1+1=2。当你说一个苹果加一个苹果等于两个苹果的时候,你先使用物理抽象,把苹果都等于一个一样的单位,接着你说一个苹果加一个苹果等于两个苹果,所以1+1=2,你就是数学抽象,把它是什么苹果还是树木还是人都去掉,只看它的数字的形式。

你见过圆形吗?你没有见过,你只见过圆形的东西。你见过方形吗?没有,只见过方形的东西。因为这个世界上不可能存在真正的圆形,真正的方形也不可能存在。连一条直线都不可能画出来,这叫做数学抽象。1+1=2,三角形三个角的和等于多少,这都是数学抽象。

  1. 什么叫形上抽象呢?你心里要有准备,这个很难一听就懂了。形上抽象就是只看人家东西有没有,它只要存在,它就是相同的。桌子是存在的,椅子是存在的,所以桌子等于椅子,听得懂吗?听不懂了?这叫做形上抽象。记得再说第一句,万物只有两个情况,或是存在或是不存在。凡存在之物就是一样的东西,就好像我跟你说,这个方形的东西没有两个一样的,那方形是一样的,圆形的东西没有两个一样的,但圆形是一样的。

我先跟你说,你说万物或是存在或是不存在,只要存在都是一样的存在,这就比较容易懂了吧。所以你懂得这个形上抽象,就知道万物是一个整体,万物是一个东西,只要存在就是存在,它的反面只有虚无,虚无并不存在,所以宇宙万物成为整体。

所以庄子在《齐物论》才会说那句话:“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你以为庄子在说梦话吗?不是的,庄子有形上抽象的能力,而且任何哲学家,他基本的要求就是形上抽象。宇宙万物本来都是一个整体

那万物的根源何在呢?形上它跟自然相对,自然是有形可见,充满变化,形上是无形可见,毫无变化的。最后的原理原则,这叫做形上抽象。所以哲学家有很多时候讲出来的一些话,都非常的普遍,一说出来之后呢,你就会觉得好像有点两脚离开地了,头就进入云中了,开始昏了。

你没有经过这样形上抽象的话,你永远不可能爱人如己,你说你爱别人跟你一样,为什么?因为我们都是一个生命。你没有形上抽象的能力,怎么可能说老百姓是我的同胞,万物是我的同伴?你连一家人都要分的,双胞胎都要分的。所以你有形上抽象的话就会发现,天地就是地球就这么一个嘛,人类是一个生命嘛,所以每一个人有困难,我看了都难过了,像这就是形上抽象所带来的后面的后续的效应嘛。

所以一个人如果没有形上抽象的话,这个思考他运用得不够完整,这就是柏拉图的贡献。理形论到最后是要让你找到一个最高的一,把人类生命整个整合在一起的。你有那个最高理想的话呢?你觉得就要问了,那人类生命是什么结构?这是下一步的问题了。生命的结构在柏拉图来说,跟今天的说法差不多,但是还是用不一样的词。

柏拉图来说人的生命这个就是指人的灵魂有什么

  1. 第一个当然是理性
  2. 第二个比较特别,要翻成义气
  3. 第三个是情感,情感也包括欲望在内。

柏拉图的城邦确实分为三种人,分为三个阶级。

  1. 第一个是理性的人,他是城邦的领袖,因为他需要思考,需要辩证法的训练,让你知道人的生命要往上不断提升,永无止尽。
  2. 第二个是义气,讲究荣耀,就是为事,保家卫国,有荣誉。
  3. 第三个是一般百姓,他只有情感,只有欲望。

这个时候就把古希腊时代四个德行给分开来了。翻译上一定要留意。

  1. 第一个是明智
  2. 第二个是勇敢
  3. 第三个是节制
  4. 第四个是正义

这个一定要翻译成明智,千万不要翻译成智慧,因为希腊文的智慧是sophia,哲学是爱好sophia这个智慧。这个明智是什么呢?懂得如何应用在生活上,叫做明智。明智是领导者应该具备的。

第二个德行是为事,他需要勇敢。你保家卫国讲究义气,重视荣耀,所以你要表现勇敢。

第三个德行是节制,老百姓的生活要有节制。

第四个德行是正义,就是以上三者的恰如其分,得到他应该有的东西,表现他应该有的修养,叫做正义。

所以希腊时代的四大德行是明智、勇敢、节制、正义。很多人讲西方喜欢讲七个德行,就是四个为主加上天主教后来所说的信、望、爱这三个德,合称七德。信就是信仰,望就是希望,爱就是爱人,就是西方的七大德行。

所以柏拉图的思想在西方来说的话,显得比较超越,让你精神始终要保持在理性这个层次,而把物质欲望、把现实世界的地位压低,所以它引起了一些批评。

亚里斯多德

亚里斯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他的背景非常特别。他进入柏拉图学院时只有17岁,一直留在那里直到37岁,直到柏拉图去世后才返回国家。他的父亲是马其顿国王的御医,将他介绍给王太子,成为王子的老师。这位王子后来成为了亚历山大帝。

亚里斯多德最大的贡献是将老师的哲学引入人间。他认为变化的世界并不一定是虚幻的,如果将其视为虚幻,那么世界上仍有许多人生活在其中,人们无法避免生活在这样的世界中。如果哲学家只关注自身,那么这个世界将交给谁来管理呢?因此,亚里斯多德要回答一个问题,即如何解释变化的原理

他希望找到变化世界的根源,让人们无论如何变化,都能知道什么是变化,什么是不变。他提出了自己的哲学,使西方哲学分为两个系统。柏拉图更加注重人的内心和理性方面的要求,而亚里斯多德则更加关注人的感官经验所面对的现实世界,并为其提供充分的解释。这种影响有时被分为偏重于心灵和偏重于物质两个方向,虽然这种分法比较笼统,但基本上可以将其归为上层世界和下层世界。

对于亚里斯多德来说,有一个关键词需要记住,那就是神。只要记住神的定义,就能理解亚里斯多德的哲学也受到柏拉图影响的地方。对于亚里斯多德来说,神是第一个不动的推动者。先说动这个字,动就是变化,世界上万物充满着变化。但变化不能解释自身,因为变化本身也在变化。变化的东西一定是被他物所推动的。

那么我们就需要找到最早的变动的东西,它必须具备一个特点,那就是本身不能动。如果第一个东西本身也在动,那我们还需要问是谁让它推动。所以这个第一个东西是什么呢?用英文来说更明显,就是the first unmoved mover。注意,"unmoved"意味着它本身没有被推动。所以通过英文可以更清楚地看到,第一个推动者是最早的,它本身没有被推动的。

它推动万物,但本身不能动。那它可能是什么呢?可以说它透过其完美的形式吸引万物归向它。这就是古希腊时代两个最伟大思想的精髓,以其完美的形式吸引万物归向它。因为万物都在活动中,而活动的原因是万物皆不完美。不完美意味着还有进步的空间,而追求完美就是追求实现的过程。而完美则是已经实现的事物。

在根据亚里斯多德的理论来回答一个有趣的问题时,我们很容易会遇到一个经典的争议: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有些人认为先有鸡,否则蛋怎么会存在呢?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先有蛋,否则鸡从哪里来呢?根据亚里斯多德的哲学,这个问题很容易回答。实现在先,潜能能在后

当你看到一个小孩子时,你可以推断出他的家长长大后会变成那个大人。没有大人,就没有小孩子。而那个大人也曾经是一个小孩子。所以根据亚里斯多德的观点,答案很简单,先有鸡。如果没有先有鸡,你又怎么知道那个蛋是鸡蛋呢?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们对于这个问题的质疑也得到了解答。所以,一旦哲学问题提出来之后,对于人们世间所有的是非问题,很容易就能找到明确的立场。

编者原来认为鸡蛋同体,比如单细胞就是分裂繁殖的。

比如说我们可以探讨死刑的问题。如果你了解儒家思想,你可能会有一种观点;而如果你了解其他学说,你可能会有不同的观点。如果你没有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那就只是在吵架而已,没有办法找到共识。找到共识也并不意味着说这个观点就一定正确。所以哲学的意义就在于,它提供了对宇宙和人生的完整理解,使我们能够定位正在发生的事情,理解应该如何面对,以及如何去解释。

在这个理解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用多少力量去实现目标。人生就是一个追求完美的过程,而这句话也意味着人生永远不可能完美。在一个不完美的人生中,我们追求一个完美的境界,这就需要我们具备何种理解、条件和行动。这个话题还可以继续探讨,但今天我们先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