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人生01:什么是哲学?(四) 哲学源于惊奇 行善最乐 吾道一以贯之

泰勒斯

好奇并学习

哲学,正如西方的格言所言:“philosophy begins with wonder”,即“哲学源于惊奇”。这种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惊讶感,引领我们去探索和思考。在这个不断变化且仍保持一致性的世界中,我们看到花的盛开与凋谢,年复一年,而每次的重生都似乎更加美好。这种不变中的变化,激发了我们深入思考:为什么事物变化中又保持不变?人的生命为何一去不复返?

生命中的每一次选择都至关重要。我们年轻时所犯的错误,往往在晚年需要为之付出代价。人生就像是一场旅行,我们不断在航海中寻找方向,思考自己的位置。孔子曾说:“无常终日不时,终夜不寝,以思无意,不如学也。”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单靠个人思考是不够的,因为我们的经验有限。我们需要借助学习来拓展视野,借助别人的经验来丰富自己的生活。孔子还提到,他曾经整日整夜思考,却发现没有什么好处,不如去学习。

在我们的一生中,我们往往只能做一件或两件工作,但这怎么可能让我们了解别人的工作是怎样的,别人的体验又是如何呢?有时候,我们可能会误以为自己的生活就是一切,但这种想法实在太幼稚了,这不可能是真正的智慧。这正是学习变得如此重要的原因。

行善最乐

举个例子,老师曾经告诉我行善最乐这四个字。这句话到底对不对呢?只有在我自己行善并从中感受到快乐的时候,我才能证明这句话的正确性。任何价值观都需要通过实践来证明。

在我们台湾,做得最好的一件事就是在捷运上让座。多少次我们看到年轻人在车上,一见到需要的人就起身让座。这是一种非常好的现象,它代表着什么呢?它代表着这些年轻人曾经体验过让座的快乐,感觉到自己是一个有尊严的人。座位算什么,你还能站得住,而别人可能快站不住了,让他们坐吧。做出这样的举动,你会觉得自己做的是对的。

就算到了我这个年纪,虽然快可以用廉价票了,我也经常让座。只要看到比我年纪大或身体不太好的人,我就会立刻起身让座。站起来后,我感觉到的是人的尊严。因为平时如果我和别人抢座位,我就和动物没什么两样。什么时候我才知道自己是人呢?那就是在让座的时候。一站起来,就像很多猴子慢慢地站起来一样。所以,每次我让座的时候,我都会肯定自己是一个人。别人感谢我把座位让给他们,我还没来得及说话,我就感谢他们让我有机会做一个人。这就是价值观的印证。

哲学先于经验并作为经验之基础

要培养哲学的素养,首先需要养成几个关键的习惯。第一个就是培养思考的习惯。孔子曾经说过,“学而不思则亡,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如果学习而不思考,我们很容易忘记所学的内容,或者只是学到表面的东西,而不是将知识与个人经验结合。思考应该是一种反思,不仅仅是反省。我们需要理解所学内容的真正含义,使学习成为一种具有主体性的过程。只有当你能够把所学的东西用自己的话重述给别人听时,你才真正理解了它。

例如,你可能学过外语,但你真的懂了吗?只有当你能够用那种语言与别人交流时,你才真正懂得了那种语言。考试的目的就是这样,它要求你用自己的话来重述老师讲过的知识。我记得我大学时考试的经历。当时我考了75分,感到非常困惑,因为我觉得我回答的都是书上的内容。但我的教授告诉我,仅仅背诵书本上的内容并不能证明我真正理解了哲学。这就是学习和思考并重的重要性。

哲学的思考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所谓的“先验思考”。先验思考是指那些先于经验并作为经验之基础的思考。大多数学科都是基于经验的,比如社会学、自然科学、心理学等,它们都是在经验之后进行的。但哲学不同,它探究的是先于经验并作为经验之基础的问题,比如人性的本质。 只有理解了人性,我们才能从根本上理解和调整人类社会出现的现象。这就是哲学的魅力和它与其他学科的根本区别。

人性

要让别人理解你对人性的看法,并将这种看法应用于教育和政治策略中,是一个极其困难的任务。柏拉图曾提出的理想国或乌托邦的概念,正是基于对人性深刻的理解和洞见。然而,这个世界很难完全交给哲学家来管理。柏拉图年轻时热衷于政治,这是因为在当时的雅典,个人生活与城邦紧密相连。他出生于一个既有贵族也有民族背景的家庭,从小接受了雅典最好的教育, 当时希腊人已经开始写希腊悲剧了,他也是文笔非常好。

柏拉图20岁时,一次偶然听到苏格拉底与人交谈,深受启发,从此烧掉了自己所有的戏剧和悲剧稿件,转而追随苏格拉底学习。他长达8年的学习,最终使他成为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哲学家的思考方式往往超越了经验,他们探讨的是人性的本质。

谈论人性是一个困难且不一定受欢迎的话题,因为关于人性的讨论很难有一个确切的结论,它更多的是一种解释和洞见。例如,孔子和孟子在与学生讨论时,都会涉及到心灵深处的问题。西方哲学中,康德的哲学被称为先验哲学,他探讨的是超越经验并作为经验基础的事物。儒家哲学也强调了人性的问题,认为如果不先解决人性的问题,其他所有的事物都只是表面的修补,永远不可能完善。

来自ChatGPT总结,并非老师原话

因此,要培养哲学素养,就需要培养思考的习惯,对普遍接受的观点持有质疑的态度,思考问题的本质和不同角度。这种深入思考和对人性的洞察,是哲学素养的核心。

整体观点

第二个要点是掌握整体观点,也就是对宇宙和人生有一个系统性的理解。整体观点意味着将各种现象和理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世界观。例如,如果有人主张无神论,认为宇宙中不存在神明,那么在他们的世界观中,人的生命死亡后就彻底结束,这样的观点通常不会涉及人生意义的讨论。因为无神论认为人没有精神层面的存在。

以吴志辉先生为例,他是一位真正的无神论者,也是中央研究院的第一届研究员。他非常诚实地表达了自己的无神论观点,认为人生是“一团漆黑”。这样的坦诚是值得尊敬的。他后来提出了自己的三个人生观:吃饭、生孩子和交朋友。前两者与动物无异,关注的是基本的生存和繁衍;而交朋友则是一种更有趣的人生经历,涉及与不同人的交流和联系。

在现代社会,人际关系就像蜘蛛网一样复杂和广泛。我们通过网络与世界各地的人建立联系,这种社交网络的形式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用蜘蛛网来比喻人的社会关系是一种专家的说法,它很好地说明了人们彼此依赖和相互联系的特点。正如蜘蛛不能脱离它的网一样,现代人也越来越依赖于这种广泛的社交网络。掌握整体观点意味着理解这种复杂的社会和人际关系,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我们的世界观和生活方式。

我现在问,没有手机的举手。没有手机的举手。我没有手机,所以我不需要网。哲学家本来就应该孤独思考,我何必需要这些网呢?不需要。所以我就有时间做我自己的思考,过我喜欢的生活。这是要付代价的,你不能说我什么都要,然后又喜欢去研究哲学。

掌握整体观念是理解孔子哲学的关键之一。孔子是不折不扣的哲学家,在《论语》中,他提到“一以贯之”的概念,这表明他不仅仅是博学多文,而且能够将他的所有思想和学说通过一个中心思想连贯起来。然而,理解孔子的“一以贯之”并不简单。

例如,孔子的学生曾参曾被认为对孔子的思想有所理解,但曾参实际上比孔子小46岁,在与孔子的交谈时可能只有二十几岁。加上曾参的知识水平并不高,因此他不太可能完全理解孔子的思想。在《论语》中,曾参对孔子的描述是“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但这可能并不准确。孔子的思想是严肃而深刻的,不能简单地用“忠恕”两字来概括。

另一方面,孔子的另一位学生曾子在晚年时提出了对孔子思想的更准确理解:“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孔子的"一以贯之道”的标准答案是一个字,叫做

确立价值取向

确立价值取向是理解和应对世界的关键。人生的目标之一就是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方向,这是通过理解的可能性来实现的。如果没有清晰的价值取向,人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如台湾的发展或欧洲面对的移民问题时,很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做出模糊不清的判断。

价值取向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口号,如“我支持人道主义”,而是需要深入理解这些概念的内涵和实际应用。例如,在处理难民问题时,需要权衡人道主义和实际可能性之间的关系,考虑到对原住民的公平性等因素。

此外,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同一件事情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和观点。没有明确的价值观,人们很容易在众多声音中迷失方向。因此,个人需要自己去探索和建立自己的价值观,这是个人成长和理解世界的重要部分。

价值取向也意味着要理解并接受人类的不完美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看待他人和自己。例如,克林顿作为美国总统,尽管个人品行上有争议,但他在治理国家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这表明,我们需要区分个人品德和专业能力,这也是成熟社会的表现。

每个社会都有其特定的价值观和限制,重要的是要理解自己为什么持有这样的价值观。哲学的学习不仅仅是告诉你什么是对或错,而是培养你的思考能力,帮助你建立自己的价值取向,最终实现思考和行为的一致性。

法国大革命之后,在巴黎地区经过统计,法国革命之后隔几年巴黎地区出生的人,有一半以上都是爸爸不明,父不祥。所以法国总理跟美国总统开玩笑,你美国人恐怕弄不清楚自己老婆是谁。美国总统则回答说,你跟法国人弄不清楚自己老爸是谁。

知行合一

因为知行合一就是应证价值。你不管说了怎么样,你要做。你如果自己说了都不做,那你干嘛说?如果你做不到,你说我在努力,那还情有可原。所以这就是哲学。

课程大纲涵盖了哲学的多个方面,包括哲学是什么、思想方法、人性的真相、神话与悲剧等。这些主题的探讨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哲学的本质和多样性。

  1. 哲学是什么:这个主题会探讨哲学的定义、历史和作用。
  2. 思想方法:讨论不同的思想方法,如逻辑、语言分析、现象学和诠释学,这些都是哲学家在追求智慧和真理时关注的。
  3. 人性的真相:从西方哲学的背景出发,探讨关于人性的各种问题,包括人的起源、生命特色和未来发展。
  4. 神话与悲剧:分析西方哲学中的神话和悲剧,以及它们如何展现哲学思想。同时,对比中国的神话在历史上的变迁和影响。

四位圣哲

乔布斯曾经说过,他愿意用自己一生的成就和财富换取与苏格拉底共处一个下午。这表明他对哲学和思想的深刻重视。

这种态度在中国的企业家或政治人物中似乎不常见,至少在公开场合很少听到有人表达出对孔子、孟子、老子或庄子等中国哲学家同等程度的崇敬和愿望。这种差异可能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对知识和哲学的不同看重程度。

德国哲学家卡尔·亚斯贝尔斯(Karl Jaspers)在书中将苏格拉底、佛陀、孔子和耶稣这四位圣哲放在一起讨论。这四位人物在各自的文化和哲学传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们的思想和教义影响了世界上数亿人的生活和信仰。

同学们要尽量配合我们上课的各种规定。今天第一次上课,我对同学们表现非常满意。没有看到有人吃东西、打瞌睡或是玩手机,至少我没看到。希望同学们保持这种学习的态度。